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出台,镇江市成为江苏省试点城市,明确提出在育人方式上实现新的变革。如今,镇江市全面推进全员导师制的工作已初见成效。“老师”和“导师”,一字之差,却天差地别,也包含着各学校探索路上的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
视角延展,“课堂之外”看见另一面
“在学校,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无法选择,是安排的结果;而导师和学生的结对则是师生双向自愿选择的结果。”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有一线教育工作者如是说。
一个个选择的背后,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教书到育人,不少导师上岗后,育人理念随着和结对学生距离的拉近而有了明显改变。
最明显的一点是:学生的心愿与梦想,遭遇的失落与情绪低谷——这些在传统课堂之外,貌似和知识、考分无关的事,如今开始纳入导师视野,成为他们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真没想到,这个在学校里让人头疼的姑娘,我现在有点心疼了。”镇江市金山湖小学的李老师对结对学生小静(化名)印象深刻。“这是个活泼好动且行为有点偏激的女孩,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游。”在一次导师家访中,李老师了解到,由于父母离异,小静跟着父亲生活,父亲的工作时间在晚上,根本没有和女儿交流的时间。“这个女孩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缺乏安全感、寻求关注的表现。”了解情况后,她对小静的叛逆释然了,更多的是包容和接纳。她与小静父亲商定后,制定了一份亲子约定,让父亲能够抽空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后期父女俩的关系融洽不少。课堂上,李老师也经常鼓励夸奖小静。慢慢地,她发现小静的情绪开朗了起来,学习上也有了明显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流水线上的商品,学习成绩不佳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望。”金山湖小学副校长陈萍告诉记者,学校的全员成长导师工作,围绕“经常倾听、真正理解、有效沟通、多方帮助”四个方面,通过一个教育路径,即制度保障—场域浸润—心语速递—活动正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期望在日常一对一的牵手活动中,用‘真心’与‘真爱’打开孩子心灵的窗口,从心理、学习、生活、纪律等各方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用‘师爱’唤醒学生向上的动力。”
人人有导师,每一名学生都能被关注
“一开始听说当导师,觉得不太理解,甚至有些夸张,不应该是大学才有导师?”陈丽丽是镇江市江南学校首届“三星级”导师,说起学校实施的全员导师制,作为历史老师的她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变化。
她任教的班级中,有个名叫小杰(化名)的学生,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平时属于被忽略的“乖孩子”。成为导师后,陈丽丽开始留意小杰的情况。有一次小杰的语文作业落在家里,急得团团转,陈丽丽得知情况后将自己的手机借给小杰和家里联系,并安抚他的情绪,后来小杰的家人将作业送来了学校。“其实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发现这件事情后他跟我的距离缩短了很多。”在以后的沟通交流中,小杰也愿意主动谈及自己的心事和烦恼,而陈丽丽也积极回应这种变化,时常跟他聊天,在课堂上鼓励他大胆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小杰表现出更多的优点。
“也许小杰的变化不能代表所有的学生,但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传统管理中,老师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更多像小杰一样的‘乖孩子’因为不出问题,老师们往往关注不到。”在一步步开展工作中,陈丽丽意识到导师的必要性——从教书到育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被看见、被关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南学校推广“2×10法则”,即每名导师每天花2分钟,多一点时间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一点温馨笑容,多一点真挚问候,多一点细心呵护,连续10天了解所导学生。学校要求导师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帮助其应对成长中的问题与挑战,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导师们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生物教师何庆玲组织所导学生成立“细胞何&核导师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各类生命蕴含的美好和力量;物理教师刘颖开设“解忧杂货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事;体育教师李惠开设“‘瑜’悦一分钟”,用1分钟瑜伽放松术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校还依托《星级导师评价细则》和《调查问卷(学生/家长/同事)》,评选出第一批“三星”校级导师12人,开展了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优秀案例”评比,实现全员育人、家校合育。
家校合作,化解“成长中的烦恼”
“中午食堂的饭菜合口味吗?”“学习上有不懂的吗?”“课后作业来得及完成吗?”……翻开镇江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的《导师谈心谈话工作指南》,密切师生关系的聊天话题数不胜数。
全员导师制打破了“德育是班主任的职责”这一观念,要求每名教师树立并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却也衍生出新的问题——导师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怎么区分?镇江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用实践作出了回答。该校导师与班主任一起开展工作,既分工又合作。班主任主抓班集体建设,导师侧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遇到问题,导师和班主任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上学期,高一刚分完新班不久,班上有个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一时没有调整好情绪,选择了离家出走,孩子的父母无比地焦虑、恐慌和无助,而这也让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作为班主任的范晶晶回忆起这件事仍心有余悸。最终,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这个学生。
“但这并不是事情的终点,如果不能找出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能疏通她心理的症结,也许很快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于是,范晶晶邀请了学生和学生家长来校交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孩子终于敞开了心扉。“这还远远不够,要想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追踪跟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班主任的范晶晶会更留心学生的情绪和动态;另一方面,学生的导师会常常与该生谈心交流,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提前与学生的家长做沟通,给予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确保和谐的亲子关系;最后在心理教师那里备案,寻求更多的专业指导。“在家校的倾情合作下,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本学期开学前,我和孩子的导师一同去孩子家里家访,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景象终于让我久悬的心放了下来。”范晶晶欣慰道。
考核激励,形成全员育人新格局
2022年6月,镇江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校—家—社”协同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从2023年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
在镇江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陈静看来,一名班主任要担任一个50名左右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对班级所有的学生开展全面而有个性的指导;其次学科教师中普遍存在“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因此“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还没有能够完全落实、落细、落小。
“如果更多学生的需求和细节能被老师关注,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在生活上加以帮助,那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全员导师制育人方式改革探索的初衷。”陈静说。
采访中,陈静表示,作为导师有两个关键性的职责:首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其次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同时,作为导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全方位关心关爱学生,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
据了解,导师在落实工作中,有谈心谈话、家访等具体措施。今年6月,镇江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小学家访工作制度的通知》,全面指导导师家访。今年暑期,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入户家访,不少学校的新生入户家访率达100%。
全员导师制实行近一年来,镇江市教师育人责任进一步落实,育人意识普遍增强,学科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多教书少育人”的情况得到改观。家长也在跟教师较为频繁的互动中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陈静说:“今后,会将教师承担育人导师和学科德育情况纳入考核项目,开展星级导师评定和优秀导师评选,并将导师工作经历及成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创先评优等的重要参考,为实施全员导师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支持和保障。